多巴胺爱情

多巴胺爱情

  脑科学以及心理学研究发现浪漫、轰轰烈烈的此类爱情是一种生物程序。有关爱的行为都是源于多种吸引力。生物学对爱情的解释是通过进化的力量主导,通过激素起作用,所有疯狂的行为只为了把基因传递给后代。而其中起到主导的激素则是多巴胺。最新科学发现共度20年的伴侣中,大约十分之一的人看到爱人照片后,脑部迅速分泌大量化学物质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促进人对异性(也包括同性)情感的产生。但是促使多巴胺等大量爱情激素的分泌则来源于基因。
 
  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并促使我们进行交配,以此繁衍后代。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总是有一段冷淡期。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三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从而进入冷淡期。
 
  科学家揭示出了爱情在大脑中的位置,以及组成爱情的独特化学成分——多巴胺。研究同时表明,爱情带来的迷狂,在化学组成上,与人发疯的时候几乎完全一样。所以,那些表白“亲爱的,我爱你爱得发疯”的男女们,其实并没有夸张,他们在无意中,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预言。
 
  科学家还告诉我们: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大脑疲倦了以后,减少多巴胺的分泌(也就是俗称的“情到浓时情转薄”),。由此引发的后果就是,或者爱情变淡,或者干脆分手。同时,科学家也警告所有正在发誓天长地久的疯子们:恋爱期间最长的保质期是四年。
 
  以前我曾经关注过一位名人的爱情,那时候他正在热恋,找了位绝色女友,时不时的看见他带着女友出席各种场合,也时不常地听到他热烈的爱情表白,有一次,在一个情感访谈节目里,他公开向传统的“七年之痒”的说法挑战,他说他不信这个,他觉得自己的爱一定会超越世俗。为此,我更加执着地关注着他的爱情动向,谁曾想,在他口出狂言的两年后,也就是在他与那女子相识相爱的四年后,他的多巴胺物质果然迅速减少甚至停止分泌,两人出现了感情危机,直至离了婚。
 
  当然,我们也不必为恋爱时期的短暂而感到悲观,不是所有的人因为多巴胺的减少就会选择分手,大多数的人因为责任、孩子、父母等等因素选择了坚守爱情与婚姻,还有为数不少的人,还在源源不断地为爱情注入着新的活力、新的内容,为爱情的天长地久做着不懈的努力,真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突破四年之后的恋爱冷淡期成功将爱情的期限延长到20年之久。这种超越了恋爱期限的更广阔意义上的爱,或许就是我们人类身上最可贵最可爱的地方。
 
  好在,爱情并不是只有四年的时间就会结束,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里,都有一个四年,可以忘我地付出、热烈地恋爱,像一个疯子一样做着一切稀奇的爱的举动,以突破四年后的冷淡期,对待爱情,且让我们借用科学家的理论,严谨一点地来说,就是:当多巴胺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狂热地爱与被爱着,尽情享受爱的甜蜜;当多巴胺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坦然处之,仍然为爱奉献与努力,最终像天鹅一样不离不弃。
 
  凡是品尝过爱情之酒的人,都有那种如痴如醉,神魂颠倒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何处呢?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它源自于大脑深部的丘脑之中。美国医疗心理学家乔恩马莱这样描述人在恋爱时脑中的电化学过程:在柔和的烛光里,男子望着女子,丘脑下部受到突然激发,神奇的爱情物质大量产生,并经血液循环流遍全身,引起飘飘欲仙的感觉。女子也一样,脑细胞发生同样的电化学过程,于是,两颗年轻的心迸发出炽热的爱情火花。这样,我们便体会到了爱的感觉。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到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
 
  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也正因如此医生和心理学家建议失恋者多吃巧克力来缓解因失恋带来的痛苦感。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这也与社会学家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因为这段时间对于我们生育后代已经足够了,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从生理角度而言,寄希望于爱情永远浓烈是不太现实的。婚姻的食之无味,不仅在于激情的消散,更在于习以为常。
 
  也许,科学家从理论上给爱无法长久找到了理由。可人毕竟是一种情感复杂的动物——他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化过程,遵守规则,法律承担责任,义务,成为文明社会的一员,尽可能地去掉动物原有的本性。这些都决定了在多巴胺消失之后,爱情存在的理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懂爱心理立场,本站也不具有版权,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击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zdongai.com/2002.html

(0)
adminadmi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