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婚姻家庭

爱情婚姻家庭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禁,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北京这几日基本无新增,宣布防控从严常态化。今天的天气有点凉,阴沉沉的。本来已经要穿短裤裙子的节奏,就这么突然被老天叫停了。东北有地方又飘雪了……
 
  一大早按例打开喜马拉雅,刷牙洗脸拜日式。今天连续听了三部小说的精华解读。先是毛姆的《面纱》,然后是方方的《万箭穿心》,最后是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曾经阅读原着小说时都没什么感觉,当时感觉有点偏颇,匆匆掠过。尤其看《面纱》,是在高中勉强草草翻完凑数的。今天听这些很有意思的男女关系,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没有小说中那么集中于一身,也没那么决绝。几个男女的爱情、婚姻、家庭,都反映了当时的某种社会传统。其实在当下也没多大改变,要改变一种习俗需要时间,更需要“破坏”。
 
  爱情不问东西,凭着一腔热情飞蛾扑火。激情洋溢,跟着感觉走。婚姻需要妥协改变,适应不同的另一个“闯入者”。更需要混沌,睁一眼闭一眼,不究其竟。而家庭就更是要面临着忍耐,需要认真全身心的投入理性去经营,寻找感觉去适应。一个家几代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即使不开一个门,不坐一张桌,也总是“频繁”抬头不见低头见,扯不清理还乱。不同的境遇和文化,不一样的三观和习俗,都在婚姻家庭里碰撞。硬碰硬,只会损人不利己,造成矛盾不和谐。太柔软不讲原则,就更糟糕,只能是毁灭。很多人说家是个不讲道理的地方,我不太接受这种理论。我还是个“理想主义者”,固执地认为,只要有爱,就会愉悦地接受改变,宽容地接纳错误,认真地修正自己。但如何把握这个度,真的是一言难尽,欲语还休,扯不清道不明。如果遇到死都不改的那个人,你能等多久,忍多久?!
 
  当前世界的信息传播太快,碎片化已成习惯。感觉一小时吞吐的信息量,是三十年前一两年都无法遇见的认知。想要梳理清楚,真的是不容易,让人如何安置收纳?!每一个接收信息的人,处理后喷出的言行都有差异,甚至迥异。你让这样环境下的鲜活个体,生活在一睁眼看到你,一闭眼抱着你的床上地下,真的是超难度配合。我觉得真需要超出三维的感觉,那种默契和响应,真的不是靠理性可以实现的。所以才有了雾里看花,白天不懂夜的黑。
 
  碎片的信息也碎片了生活,让我的文字也跳跃发散。今早看到有段王利芬说的话非常客观,觉得很应景。把它分享如下:“遵守规则从来就不是墨守陈规,讲究信用也不是呆傻愚钝。你今天超越了别人,明天别人就会超越你;超越强者不是为了证明你的强大,而是要让民众享受到做强者的好处。”其实在家里更是这样,家里不是争输赢比强弱的地方,更不是歌里唱的要征服谁。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当理解生活的不容易,接纳其他人的不同。尽力适应其他人,给其他人方便和舒适,也就是给了自己空间和自由。记住你的强大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和自己的愉悦,不是为了给谁看,更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放下面子不等于不要脸,是让自己在保持尊严的基础上,活的更舒适更自由。所谓你快乐我快乐。
 
  《四十二章经》中有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看到这句话时,想起自己居然是从金庸小说里知道的这本武功秘籍。很久才找到真经,翻来覆去看了很久也莫名,只是断章取义的读了几个句子,已是收益无穷。在这个是人就讲佛,谁都可以说打坐的时空,我也难免其俗,而且俗在其中乐无穷。我信佛,但不迷佛。当我趾高气扬胡咧咧的同时,就得接受他人的义正言辞。既然接纳多样的世界,就得修炼自己还以微笑,至少保持沉默。
 
  无论是希腊神话、《圣经》,还是中国神话,几乎所有的传说,都说远古一片混沌,先有了万物,人才从泥土中诞生。世界有了男女,慢慢演化出家。先有家,还是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去年陪女儿自驾瑞典挪威,那些一路上拖家带口牵着狗,开着房车悠闲度假的旅行家庭,让我深深感受到先有家后有国的幸福“社会主义”。
 
  爱情如酒热似火,婚姻如茶静安好。持家如熬粥煲汤,需要小火慢慢炖。不要什么好东西都往里丢,搞不好一锅腥。
 
  快满十八岁的那个刮着秋风的艳阳下,我看了眼半埋在土里的小院,那里已经没留下我任何物件。我心中永远的暖男——三十七岁的姐夫,帮我提着父亲沉重的樟木旅行箱,送我出门就此永远地离开了生长的那个家。记得幼时某个下雨天,也是山一样的姐夫,带我第一次离家坐火车。三年前我们最后通了近一小时电话,姐夫说他轻松舒服多了,挂了电话。几天后还没等我回去,就在我飞机能正点到达的时候永远地走了。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懂爱心理立场,本站也不具有版权,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击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zdongai.com/1121.html

(0)
adminadmi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